? ? ?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夏季,北半球多地受高溫天氣影響。與此同時,位于中國西南的云南、貴州等高原地區省份憑借涼爽氣候,正催生一種新經濟模式——避暑旅居。越來越多游客選擇以長租方式遠離酷暑,讓旅居地的“清涼資源”轉化為“熱經濟”,“旅居經濟”成為新熱點。 ? ? ? ?避暑旅居正在成為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旅游產業發展新亮點、旅游經濟發展新模式、國民旅游新風尚和旅游市場新賽道,其不僅生動展現了我國旅游高質量發展的萬千氣象與蓬勃活力,也讓中國式美好生活更加具象化。 避暑旅居如火如荼,觀光打卡向體驗生活“轉場”,其勢已成,但整體來看,目前仍處于發展初期,存在系列結構性、體制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部分產品還是以單純、同質的氣候避暑“賣床位”為主,缺乏在地化“避暑旅居+”的產品、服務增值空間和系統的產業生態支撐,容易陷入無序競爭和“價格內卷”;二是有些地方單向追求“多多益善”,缺乏結合自然環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的因地制宜容量控制與預警機制,“超載”現象時有發生,既影響了游客體驗的品質,又引發了一些糾紛;三是避暑旅居者關切的物業、交通、醫療、休閑等,涉及住建、交通運輸、文化和旅游、體育、民政等多個部門,但目前行業主管部門尚不明確,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不順暢,游客的權益、安全等保障存在隱患。 ? ? ? ?作為日漸常態化的生活現象和消費慣性,旅居正在重塑全球經濟地理新格局。數據顯示,全世界旅居人口正在不斷激增。在國內,旅居正由老年人的“旅居養老”生活潮流轉向多個群體共同的生活向往。中國旅游研究院2024發布的《中國旅居市場需求調查報告》顯示,20至40歲旅居者約占60%,越來越多年輕人體驗旅居出行。 ? ? ? ?避暑旅居具有龐大的現實市場消費需求與持續增長的潛力空間,但要行穩致遠,形成大產業,需要進一步完善產業生態,系統提升旅居發展韌性。 ? ? ? ?一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避暑旅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要緊扣“為民”這個核心,堅定立足旅游業作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的定位,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和主客共享,大力提升完善城鄉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活力多元的消費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美麗開敞的生態圈、和諧友好的社交圈、開放創新的創業圈,推動城鄉發展向重人文、提質量、有溫度轉變,精心營建全齡友好、主客共享、幸福有質感的宜居宜游宜業幸福城鎮、和美鄉村,加強避暑旅居的“生活表達”“文化表達”和“情感表達”,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成就“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生活更有詩意”的愿景。 ? ? ? ?二是注重產業鏈導向。要聚焦避暑旅居在地生活的特殊性,詳細拆解其背后的市場消費行為模式與供給結構,推動自然生態、文化生態、產業生態和社會生態多維融合,提升多元的住宿物業場景、獨特的美食、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便捷安全的交通等傳統旅游產業要素,健全醫療、教育、養老、康養、體育、保險、金融、科技、社交等旅居者在地“生活必需品”及其良性供給體系,構建由政府、企業、旅居者和社區居民等相關利益者聯合組成的發展共同體,形成避暑旅居的全鏈條生活服務,把群體性的“候鳥現象”沉淀為產業性的“增長空間”,把“床位經濟”升級為完整的避暑旅居經濟體、產業鏈,構筑發展的“護城河”。 ? ? ? ?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在供給側,各地應以避暑氣候為核心依托,鎖定銀發養老、親子度假、數字游民創業等不同需求,整合山地、溫泉、湖泊、森林、民俗、歷史、美食、物產等優勢資源,創新“避暑旅居+養老”“避暑旅居+研學”“避暑旅居+創業”等在地化、在地感的多元生活體驗,推動“一把抓”的平面化避暑旅居市場向“精耕細作”的垂直化避暑旅居市場迭代,以增強市場“磁吸力”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適配性,推進避暑旅居向“好不好”“優不優”提質,避免掉入“數量陷阱”;在治理側,各地應有敏銳的“紅線意識”,預先從環境閾值、用地供給、設施配套等綜合因素出發,科學設定承載力,并通過科技賦能,全力提升避暑旅居市場的現代化治理水平,促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 ? ? ?四是堅持生態優先。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開展森林城鄉建設,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使生態美、環境美、山水美、人文美、生活美成為普遍形態,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提升生態環境的“避暑旅居生產力”,實現以生態環境高顏值助推避暑旅居高質量發展。